上半年,教育部准确研判、果断决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快速响应、精准施策👨🏼🌾,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了一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和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在线教学👨🏻💻👨🏽🔧,不仅成功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停教🫗、停学危机,而且审时度势😌、化危为机,应变局开新局🐩,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领域的“学习革命”。
总结春季学期大规模在线教学🤚🏿,可以用“稳🙆🏼、改🙋🏽♀️、赢、爱”四个关键字概括。
一是“稳”。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了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110万门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2259万人,合计35亿人次。其中,湖北68所普通高校的5.9万名教师开出在线课程92.7万门次🤶,参加学习的学生3.4亿人次,我们稳住了武汉高校🔥、稳住了湖北高校、稳住了全国高校🤮。这个稳不是简单被动的稳,而是体现为“三率三度”,即教师开课率高,学生到课率高,师生互动率高;教师教学满意度高🐕🦺,学生学习满意度高,学校管理有效度高。全国高校教学大数据监测显示,此次全国高校在线课程开出率达到91%🧘,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达85%🦹,很好实现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
二是“改”🧚🏼。此次在线教学实现了高等学校教🧦、学、管的革命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改变”:即改变了教师的“教”,教师教学成就感普遍提高;改变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习获得感大幅度上升🍵🏄🏻♂️;改变了学校的“管”,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得到实质性提高;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新的教育形态🫴🏻。很多高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时、因地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采用“云答辩”“云毕业”等形式保障学生如期毕业;利用信息化手段监控在线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从经验式、粗放式管理向数字化🏬、精准化管理的革命性跨越。
三是“赢”。这次在线教育教学实践,不仅成功应对了危机👨🏼⚖️,而且化危为机,用一场“学习革命”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融合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从满堂灌的“单声道”向互动式的“双声道”转变,疫情拉开了高校师生的物理距离,但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间点对点的交流互动大幅度增加🪗,有效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的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化危为机,主动求变,中国高等教育开展了一场新时代的新教改。
四是“爱”。此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百万高校教师倾情投入,千万大学生受益,体现了对学生的大爱。同时,在世界疫情仍然严峻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以开放姿态分享在线教学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积极传播有温度、有穿透力的爱,为处于艰难时刻的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了中国力量。上半年🦡,教育部推出了英文版的“学堂在线”和“爱课程”两个在线教学国际平台,目前已上线英文课程505门,覆盖100多个国家💂🏻♀️,向全世界上亿大学生和全球学习者免费开放👨🎨。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坦桑尼亚等国教育部门开展了抗疫经验视频交流✮,黑龙江省教育厅与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进行了在线教学的经验交流,清华大学举办了国际高校在线教学“云分享”👨🏻🦱😋,与亚欧十几所高校共享中国的经验和成果。
做好高校秋季开学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在上半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全局,把控住风险🚢,继续做到有预案不乱🤌🏼、有准备不慌🤌🏻,妥善处理好“危”和“机”🧑⚖️,在应对变局中开拓新局。
要科学研判好三大因素、两个时段。三大因素,指高校秋季开学将有千万量级大学生的全国性跨区流动👨🏽🔬、数万大学生将在一所学校有限区域内高密度聚集以及将以全天候24小时的方式长期生活相处。两个时段,一是从现在开始至10月15日,是高校老生和新生陆续集中报到🚴🏼♀️、各类人员持续汇集的高峰时段🔦。二是今年12月中旬到明年1月中旬,由于天气转冷进入冬季等原因,有权威医学专家提出🐓⚪️,这有可能是病毒再次活跃的时段。
对此,教育部已经做出全面部署,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各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周密部署新学期教学安排事宜,如下发《在线教学工作指南》、要求签订三方健康保障协议🏙、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出“十个到位”等🌰。各高校自选动作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制定了三套教学安排预案🆔🐪,华东政法大学分类细化了各级学生考试安排,天津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实习基地设置健康观察点㊙️,中国传媒大学制定了体育课教学工作方案等。
高校秋季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高校的教学模式将从上半年的线上教学为主🛡,转变为线下教学为主😍、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二是课堂理论教学、学校实验教学和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将全面推开;三是针对可能出现一个学校突发的个案性疫情或一个地区多校发生疫情,相关高校要根据情况及时将线下教学转为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或全面转为线上教学。各地高校要坚持一手抓安全防疫,一手抓教育教学,把“战时”在线教学的“新鲜感”转化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常态”🎂。
与此同时,教育部将在秋季学期重点推进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好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视频会议精神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团队🎩、教学名师、研究示范中心🖼🏃🏻。特别是要大力弘扬抗疫精神🦗🐌,要求各专业课程讲好“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科学应对“疫后综合征”,扎实做好心理疏导、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的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加强医学类学生的医者仁心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对疫情防控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表现突出的高校🕞、教师和课程等🏄🏿♀️,在示范项目建设中予以重点倾斜。
二是全面深入推进“四新”建设。新工科将建设一批未来技术K8凯发,加强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布局一批现代产业K8凯发🐖,推动高校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农科将召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座谈会,推进一批新农科建设项目。新医科将研制《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新理念推进医学发展🛻,以新定位谋划医学教育改革🙅🫔,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新文科将召开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持续推出中国政法👦🧑🏿🎤、中国新闻、中国经济、中国艺术系列大讲堂。下半年👨🦽,将继续遴选3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出首批一流本科课程五类“金课”,公布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三是举办世界慕课大会。加快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新形态,深入推进教育观念革命😦、课堂革命📽、技术革命👨👩👧、方法革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学效率,激发教与学的活力⛲️。今年11月将召开首次世界慕课大会👩🌾,发布《世界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成立“世界慕课联盟”,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贡献中国在线教学的经验与智慧。
四是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六届大赛的总决赛将于11月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目前,内地项目报名已结束🖼,共有2988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0万人报名参赛🏙,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学生达132万人🧏。港澳台地区和国际参赛项目还在持续报名参赛🛌🏼。本届大赛聚焦更国际🎐、更教育、更就业,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世界一流大学⏏️®️,打造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大赛🎃,一场世界青年创新创业“奥斯卡”盛会,推动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质量标准。